
朱熹
[宋代]
篇诗词
条名句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378
闻说寒梅尽,寻芳去已迟。
冷香无宿蕊,秾艳有繁枝。
正复非同调,何妨续旧诗。
广平偏妩媚,铁石误心期。
执手何草草,送君千里道。君行入脩门,披胆谒至尊。
问君此去谈何事,袖有谏书三万字。明堂封禅不要论,智名勇功非所敦。
愿言中兴圣天子,脩政攘夷从此始。深仁大义天与通,农桑万里长春风。
朝纲清夷军律举,边屯不惊卧哮虎。一朝决策向中原,著鞭宁许他人先。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意行欲遍江村路,恰到诗人断魂处。
梅花未肯笑春风,蔓草何须怨零露。
归来四壁无馀声,俯槛祇有寒塘青。
美人邂逅一笑粲,倒影的皪疏枝横。
寸心久矣遗纷杂,不但老禅斋夏腊。
此时悢悢欲何言,本根落落几难合。
走遍诸君诗卷中,西湖东阁病还同。
划然长笑惊梦破,碧云散尽山丛丛。
芦山一何高,上上不可尽。
我行独忘疲,泉石有招引。
须臾出蒙密,矫首眺无畛。
已谓极峥嵘,仰视犹隐嶙。
新斋小休憩,馀力更勉黾。
东峰切霄汉,首夏正凄紧。
杖策同攀跻,极目散幽窘。
万里俯连环,千里瞰孤隼。
因知平生怀,未与尘虑泯。
归涂采薇蕨,晚饷杂蔬笋。
笑谓同来人,此愿天所允。
独往会淹留,寒栖甘菌蠢。
山阿子慕予,无忧勒回轸。
平湖渺空阔,积水暮生寒。但见绿千顷,不知深几竿。
人间元迫隘,世路足艰难。若了沧洲趣,无劳正眼看。
行尽风林雪径,依然水馆山村。
却是春风有脚,今朝先到柴门。
巅崖出飞泉,百尺散风雨。
空质丽晴晖,龙鸾共掀舞。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汎光风。
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
花气无边曛欲醉,灵氛一点静还通。
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住此中。
手种篱间树,枝繁不忍删。
新亭最佳处,胜日共欢颜。
景晏春红浅,雨馀寒翠潸。
光风回巧笑,桃李任漫山。
钓渚别来应更好,春风还为起微波。
——《春日偶作》
夜闻猛雨判花尽,寒恋重衾觉梦多。
——《春日偶作》
自欲放怀犹未得,不知经世竟如何?
——《春日偶作》
西园一曲艳阳歌,扰扰车尘负薜萝。
——《春日偶作》
鶗鴃两山相对鸣。
——《水口行舟二首》
烟波一棹知何许?
——《水口行舟二首》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百丈山记》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百丈山记》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百丈山记》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百丈山记》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百丈山记》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百丈山记》
畏险者或不敢度。
——《百丈山记》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百丈山记》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百丈山记》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百丈山记》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读书要三到》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司马光好学》
石梁跨于其上。
——《百丈山记》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百丈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