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韩翃 [唐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51
[原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原文]: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yù)柳斜。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mù)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人简介

韩翃

韩翃

唐代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推荐诗词

寒食
韩翃 [唐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韩翃 [唐代]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赠别王侍御赴上都
韩翃 [唐代]
翩翩马上郎,执简佩银章。西向洛阳归鄠杜, 回头结念莲花府。朝辞芳草万岁街,暮宿春山一泉坞。 青青树色傍行衣,乳燕流莺相间飞。远过三峰临八水, 幽寻佳赏偏如此。残花片片细柳风,落日疏钟小槐雨。 相思掩泣复何如,公子门前人渐疏。幸有心期当小暑, 葛衣纱帽望回车。
同题仙游观
韩翃 [唐代]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都门霁后不飞尘,草色萋萋满路春。双兔坡东千室吏, 三鸦水上一归人。愁眠客舍衣香满,走渡河桥马汗新。 少妇比来多远望,应知蟢子上罗巾。
宿石邑山中
韩翃 [唐代]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鲁中送鲁使君归郑州
韩翃 [唐代]
城中金络骑,出饯沈东阳。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 齐讴听处妙,鲁酒把来香。醉后著鞭去,梅山道路长。
送田明府归终南别业
韩翃 [唐代]
故园此日多心赏,窗下泉流竹外云。近馆应逢沈道士, 比邻自识卞田君。离宫树影登山见,上苑钟声过雪闻。 相劝早移丹凤阙,不须常恋白鸥群。
章台柳·寄柳氏
韩翃 [唐代]
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一)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二)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三)
送客归广平
韩翃 [唐代]
家在赵邯郸,归心辄自欢。晚杯狐腋暖,春雪马毛寒。 孟月途中破,轻冰水上残。到时杨柳色,奈向故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