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

张继 [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0
[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原文]: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月落乌啼(tí)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对愁眠:伴愁眠之意。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诗人简介

张继

张继

唐代

推荐诗词

会稽郡楼雪霁
张继 [唐代]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齐望华。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飞沙。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初晴落景斜。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
枫桥夜泊
张继 [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黄阁开帏幄,丹墀拜冕旒。位高汤左相,权总汉诸侯。 不改周南化,仍分赵北忧。双旌过易水,千骑入幽州。 塞草连天暮,边风动地愁。无因随远道,结束佩吴钩。
上清词
张继 [唐代]
紫阳宫女捧丹砂,王母令过汉帝家。 春风不肯停仙驭,却向蓬莱看杏花。
重经巴丘
张继 [唐代]
昔年高接李膺欢,日泛仙舟醉碧澜。诗句乱随青草落, 酒肠俱逐洞庭宽。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冥微梦一般。 今日片帆城下去,秋风回首泪阑干。
春申君祠
张继 [唐代]
春申祠宇空山里,古柏阴阴石泉水。日暮江南无主人, 弥令过客思公子。萧条寒景傍山村,寂寞谁知楚相尊。 当时珠履三千客,赵使怀惭不敢言。
游灵岩
张继 [唐代]
灵岩有路入烟霞,台殿高低释子家。风满回廊飘坠叶, 水流绝涧泛秋花。青松阅世风霜古,翠竹题诗岁月赊。 谁谓无生真可学,山中亦自有年华。
题严陵钓台
张继 [唐代]
旧隐人如在,清风亦似秋。客星沈夜壑,钓石俯春流。 鸟向乔枝聚,鱼依浅濑游。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
奉寄皇甫补阙
张继 [唐代]
京口情人别久,扬州估客来疏。 潮至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
金谷园
张继 [唐代]
彩楼歌馆正融融,一骑星飞锦帐空。 老尽名花春不管,年年啼鸟怨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