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秋暮有感

陈允平 [宋代]

休去采芙蓉。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

心事寄题红。画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396

唐多令:词牌名,《太和正音谱》注“越调”,亦入高平调。也写作《糖多令》,又名《南楼令》《箜篌曲》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平韵。芙蓉:指荷花。顿:安置。著在:放置在。

题红:题诗于红叶之上。唐僖宗时宫女韩氏题诗红叶置御沟中,为卜子于侑所得。后僖宗放宫女,裕适娶韩氏。见《太平广记》;又唐宣宗时卢渥亦有得题诗红叶而娶宫女之事,见《云溪友议》。秋浓:指的是深秋。层楼:高楼。

这首词是写秋季女子怀念远方的人的词,“斜阳”、“新月”指出时间是在傍晚时分,“秋江”“画桥”“层楼”则指出此诗的地点,词人从多方面描写词中人物的种种感受,秋感怀人虽是个古老的话题,但是此词之所以不落俗套,魅力不凡,则在于它的流畅、疏朗以及跌宕起伏的笔势,发端以祈使句式领起,以此来警醒读者,芙蓉,即荷花素为人们喜爱,是古人常常吟咏的对象,它具有多种的象征意义。采莲,原是民间妇女特有的劳动情趣,乐府民歌和文人乐府中多有佳作,此词开篇即规劝人们别去采撷,就有一种难言苦衷和一种特别的忧怨之情。次句切题之“秋”,说的是萧条旷阔的江面上,别无所有,只有一片茫茫烟水流淌着,它补充说明“休去”的原因。三、四句写夕阳、鸿雁。这是望中所见。“斜阳”点明时间,切“暮”,递进说明“休去”之原因:“带斜阳,一片征鸿”中的“征鸿”指的是远飞的大雁,切中词的时节“秋季”。因此才能触发种种感慨。梁江淹诗:“远心何所类,云边有征鸿。”陈江总诗:“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候鸟大雁夏去秋来,从北方飞往南方。思妇也盼望远人随着秋雁而南归。因此仰见征鸿,触发思念远人的情感。“心事寄题红。画桥流水东”接写“闲愁”。这愁之所以叫“闲愁”,因为它是作者一种出来的愁绪。“愁著两眉峰”与“万恨在蛾眉”(唐武衙《春日偶作》)意同。“欲顿”两句,贴切形象,富有情致,使不可探寻的心理状态的“愁”有了安置,愁锁双眉,形迹可见。从这首词在句式遣词方面,颇受辛弃疾《摸鱼儿》“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启发。

诗人简介

陈允平

陈允平

宋代

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县)人。生卒年俱不确定,前人认为“把陈允平的生年定在宁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间(1215-1220)比较合理”,“卒年疑在元贞前后,与周密卒年相去不远”,暂依之。少从杨简学,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有诗集《西麓诗稿》,存诗86首,《全宋诗》另从《永乐大典》辑3首,从《诗渊》辑50首,共计139首。有词集《日湖渔唱》和《西麓继周集》,各存词86首和123首,还有5首有调名而无词,《全宋词》无另辑者,共计209首。

推荐诗词

浣溪沙
陈允平 [宋代]
双倚妆楼宝髻垂。佩环依约下瑶池。鬓边斜插碧蝉儿。 不嫁东风苏小恨,未圆明月柳娘悲。舞休愁叠缕金衣。
浣溪沙
陈允平 [宋代]
约臂金圆隐绛缯。枕痕斜印曲花藤。玉肌娇软莹如冰。 护日帘栊迷晓梦,舞风琼佩弄秋声。倦妆鸾鉴不忄欠凭。
浣溪沙
陈允平 [宋代]
斗鸭阑干燕子飞。一堤春水漾晴晖。女郎何处踏青归。 生色鞋儿销凤稳,碧罗衫子唾花微。后期应待牡丹时。
浣溪沙
陈允平 [宋代]
宝镜奁开素月空。晚妆慵结绣芙蓉。DA3A人娇语更尫尫。 倦浴金莲轻衫步,捧笙玉笋半当胸。枕痕又露一丝红。
浣溪沙
陈允平 [宋代]
杨柳烟深五凤楼。绣帘风飏玉梭球。夜寒谁伴锦香篝。 残月有情圆晓梦,落花无语诉春愁。宝笙偷按小梁州。
浣溪沙
陈允平 [宋代]
睡起朦腾小篆香。素纨轻度玉肌凉。竹深荷净少炎光。 雨过乱蝉嘶古柳,日斜双鹭立闲塘。更将心事自商量。
浣溪沙
陈允平 [宋代]
六幅蒲帆晓渡平。一江星斗渐西倾。离家才是两三程。 浦外野花如唤客,树头春鸟自呼名。五云深处锦官城。
浣溪沙
陈允平 [宋代]
自别萧郎锦帐寒。凤楼日日望平安。杏花枝上露才干。 眉皱但嫌钿翠堕,臂销惟觉钏金宽。薄情杨柳DA3A征鞍。
浣溪沙
陈允平 [宋代]
一枕华胥梦不成。碧筒香润玉醪倾。日长花影过池亭。 雪藕臂寒鹦较怯,采菱歌发鹭频惊。白苹洲上雨初晴。
浣溪沙
陈允平 [宋代]
柳底征鞍花底车。两行香泪湿红襦。别来莺燕已春余。 梳洗楼台愁独倚,笙歌庭院醉谁扶。卷帘闲看玉储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