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太守后庭歌

岑参 [唐代]

敦煌太守才且贤,郡中无事高枕眠。

太守到来山出泉,黄砂碛里人种田。

敦煌耆旧鬓皓然,愿留太守更五年。

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置酒张锦筵。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

醉坐藏钩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边。

为君手把珊瑚鞭,射得半段黄金钱,此中乐事亦已偏。

520

敦煌:唐郡名,地处河西走廊西风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太守:即郡太守,地方行政长官。后庭:内室。高枕眠:高枕而眠,指对所理之事无忧无虑,十分放心。

碛:沙地。

耆旧:年高望重之人。鬓皓然:鬓发雪白。皓,白。更五年:即连任。唐制,地方官五年而任满。

曲房:即题目所说“后庭”。锦筵:精美豪华的酒筵。

侧垂高髻:高挽发髻,垂向一旁,似为当时流行发式。金钿:金制的首饰。

藏钩:古时的游戏。以一钩藏在数人之手,由当局者猜射。若个:哪个。

珊瑚鞭:以珊瑚为装饰的马鞭。射:猜度。半段黄金钱:似指金钩。偏:奇特。

前一部分六句着重颂扬敦煌太守的政绩。从三个角度写。前两句从太守自身角度写。首句直接点出颂扬对象及他的才能和贤德,即才德兼备。次句既用“郡中无事”写辖境地方太平,又以“高枕眠”写太守从容自如,举重若轻,其中又颇含高士的雅致,从而以具体形象补足上句“才且贤”。从“太守到来山出泉,黄沙园里人种田”两句所勾划的和平劳动、安后乐业的图景中,可以看到太守的政绩是卓著的,他又是怎样的“才且贤”,这是从政治角度写的。后两句从百姓反映的角度写。诗人着意选取了那些富有代表性的人物:“敦煌耆旧”,写他们对太守的看法。他们饱经沧桑,有丰富的阅历,有前后的比较,是敦煌历史发展的见证人,能够获得他们的衷心拥戴,对太守的政绩无疑是个极有力的烘托。通过以上六句层次分明、周到而又得体的赞扬,敦煌太守的“才且贤”已被写得十分突出。

诗人简介

岑参

岑参

唐代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推荐诗词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唐代]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春山晚行
岑参 [唐代]
洞口桃花带雨,溪头杨柳牵风。鸟度残阳上下,人随流水西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唐代]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唐代]
北风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山房春事
岑参 [唐代]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送人赴安西
岑参 [唐代]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山房春事二首
岑参 [唐代]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唐代]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