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
藉甚宣城郡,风流数贡毛。
霜林收鸭脚,春网荐琴高。
共理须良守,今年辍省曹。
平生割鸡手,聊试发硎刀。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
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
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
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
288
藉甚:谓声名甚大。藉,同“籍”。贡毛:指紫毫笔。
霜林:一作“林霜”。鸭脚:木名,即银杏,以树叶似鸭脚而名。荐:献。
理:指治理政事。辍:中止。省曹:谓京官。省,官署名,指京师官署,如尚书、中书、门下各官署皆设于禁中,因称省。曹,古时分职治事的官署或部门。
发硎刀:硎,磨刀石。
明宛水:为“宛水明”的倒文。宛水,指宛溪,源出安徽宣城县东南的峄山,东北流为九曲河,折而西,绕城东,叫宛溪。
骑:一人一马曰骑,此指州太守部属。簇:犹言“簇拥”,众人护卫或围着。昭亭:宣城北有昭亭山,昭亭当筑于山上。
稏:稻名。丰圩户:使圩户丰足。圩户,指佃种圩田的农户,江淮多洼地,田边筑堤防水,称圩田。桁杨:加在犯人颈上或脚上的大型刑具。庭:诉讼案件的地方,犹今之法庭。
谢公:指谢朓(464-499年),南朝齐陈郡阳夏人,字玄晖,与谢灵运同族,称小谢。换鹅经:即指老子《道德经》。
第一首诗赞美了宣城物产的丰饶、景色的清嘉,并特别将土产的紫毫笔冠以“风流”的名号,暗指历代文人曾用此写下名诗佳篇,流传不朽。诗中又以调侃的口吻,说诗人舅氏往任太守,如以牛刀割鸡,一则叹其大材小用,一则赞其理政游刃有余。全诗多用借语、典故,显示其“无一字无来处”的特点。
推荐诗词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樱桃著子如红豆,不管春归。闻道开时。蜂惹香须蝶惹衣。
楼台灯火明珠翠,酒恋歌迷。醉玉东西。少个人人暖被携。
投荒万里无归路,雪点鬓繁。度鬼门关。已拚儿童作楚蛮。
黄云苦竹啼归去,绕荔枝山。蓬户身闲。歌板谁家教小鬟。
城南城北看桃李,依倚年华。杨柳藏鸦。又是无言飐落花。
春风一面长含笑,偷顾羞遮。分付谁家。把酒花前试问他。
虚堂密候参同火,梨枣枝繁。深锁三关。不要樊姬与小蛮。
遥知风雨更阑夜,犹梦巫山。浓丽清闲。晓镜新梳十二鬟。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能作山川远势,白头惟有郭熙。却写李成骤雨,惜无六幅鹅溪。
徐生脱水双鱼,吹沫相看晚图。老矣个中得计,作书远寄江湖。
折苇枯荷共晚,红榴苦竹同时。睡鸭不知飘雪,寒雀四顾风枝。
子母猿号槲叶,山南山北危机。世故谁能樗里,彀中皆是由基。
官驼鸣铎逐盐车,只见风尘不见花。空作江南江北梦,辛夷踯躅倚山茶。